五禽戏的发明者是: A、 张仲景 B、 华佗 C、 王叔和D、伊尹?

其实,这个没有100%的准确答案,后人多认为是:华佗

华佗,他当初发明五禽戏便是为了给人治病,使身体内的抑郁浑浊之气散去,主要作用是养生。

据说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,但也有人认为华佗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者,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法。最早记载了“五禽戏”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《养性延命录》。

但也有人认为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熊、虎、猿、鹿、鸟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、治病、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。它是一种"外动内静"、"动中求静"、"动静兼备"、有刚有柔、刚柔并济、练内练外、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。

编者因此查找了相关的资料,列举内容如下:


史书记载

最早记载了“五禽戏”的正史是后汉书、以及三国志。其后南北朝陶弘景的《养性延命录》也有提到五禽戏。

后汉书之卷八十二下册--方术列传、以及三国志魏书二十九--方技传,均载明此五禽之戏的源流。

华佗、字符化,沛国谯人也,游学徐土,兼通数经。晓养性之术,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,时人以为仙。沛相陈圭举孝廉,太尉黄琬辟,皆不就。

(中略)  

广陵吴普、彭城樊阿皆从佗学。普依准佗疗,多所全济。

佗语普曰:“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耳,动摇则榖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能生,譬犹户枢,终不朽也,是以古之仙人为导引之事,熊经顾,引挽腰体,动诸关节,以求难老。吾有一术,为五禽之戏,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鸟,亦以除疾,兼利蹄足,以当导引,体有不快,起作一禽之戏,怡然汗出,因以著粉,身体轻便而欲食。”普施行之,年九十余,耳目聪明,齿牙完坚。  

注一:熊经,若熊之攀枝自悬也。鸱顾,身不动而回顾也。庄子曰:“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此导引之士,养形之人也。”

注二:佗别传曰:“吴普从佗学,微得其方。魏明帝呼之,使为禽戏,普以年老,手足不能相及,粗以其法语诸医。普今年将九十,耳不聋,目不冥,牙齿完坚,饮食无损。”


考古发现

考据自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"导引图"的内容,足以证明五禽戏,并非华佗凭空发明而成,而是收集了中国古代先秦各家之导引术,以中医学经络学原理,将零散的导引动作,精心设计并贯串而成。


五禽戏由五种类似动物的动作组成,分别为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。

早期的一种说法是,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。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,并配合气息调理。

最新的说法是,五禽戏本来就是一连串的类似体操动作,之后为了方便学习与记忆,再以五种动物的型态加以编上名称。这最新的说法便是由于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"导引图"的内容,因而得到了考据上的支持。


第一种动作是摹仿虎的前肢扑捉的姿态;第二种动作是摹仿鹿伸杨头颈的姿态;第三种动作是摹仿熊侧卧的姿态,第四种动作是摹仿猿用脚尖纵跳的姿态,第五种动作是摹仿乌双翅飞翔的姿态。摹仿这五种动物姿态,可以使周身关节、脊背、腰部、四肢都得到舒展,得到神拔活动。体质弱的人,练了“五禽戏”可以使体魄健壮起来;患病的人,练了“五禽戏”可以加速康复;年迈的人,练了“五禽戏”,可以返老还童,容颜焕发,精力旺盛。华佗的弟子吴普,由于几十年坚持做“五禽戏”,活到九十多岁,仍然步履轻捷,耳聪目明,牙齿坚固。可知“五禽戏”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。